颜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情况
1.优化服务,科创主体培育量质齐升。一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后备库,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扶持,2024年全市1673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组织27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4家,新入规工业企业120家,新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1家,中联建起成为全市第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新增“小巨人”和单项冠军数量居全省前列;高技术转化应用领域新增资质9个,优质企业的培育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组织科技型企业培育业务培训3次,指导区县市科技部门和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20余次,受训企业超过1800家。292家企业完成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指导企业申报研发投入奖补,为102家企业争取奖补资金2296.37万元。组织104家企业参加省创赛常德分赛,40家企业晋级参加省创赛半决赛。洛恩全息、天蝉物联、志凌云航空、普施康生物、金健乳业、坤鼎数控等6家企业获得省创赛优秀奖,3家企业进入国家半决赛。推进本土科技企业孵化,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拥有在孵企业567家,毕业企业148家。三是联合金融主管部门开展金融政策宣传活动,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市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6.5亿元,风险池增加到5050万元,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2.多项并举,研发投入情况明显提升。一是推动部门联动。组织开展研发投入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形成了科技、工信、教育、住建、卫健、国资、税务、统计等部门联动工作的大格局,有效提升了企业研发管理水平。二是组织开展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对重点单位现场进行“一对一”指导;以“第五次经济普查”为契机,指导5000多家规模以下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企业树立研发管理理念、科学归集研发数据。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3%、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提升幅度0.04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08件,同比增长16.76%。技术合同交成交额达到325亿元。
3.强化引导,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牵头梳理整合各口径创新平台资源,完善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达到315家,其中科技创新平台新增18家,总数达153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突破1000家,增长225%。二是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四大实验室”,2024年引进了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常德设立研发基地,启动了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设立了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张友明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常德·分中心批准建设,4家企业创新平台纳入湖南省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名单。三是完善研发平台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后备库”,实行分级分类指导。2024年新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共指导164家规模工业企业按照“六有”内部研发机构,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累计突破1000家。四是引导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中联建起、新合新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文理学院等高校创建行业研发平台,促进行业协同科技创新。中联建起被列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单位。
4.人才驱动,创新活力集聚效益凸显。一是组建了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正式发文组建赌博平台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院士专家共29人,贺福初院士担任咨询委员会主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制定了聘任管理办法,建立了市级领导对接联系制度,目前与我市产业有合作的院士人数已超过20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开展“市级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评选活动,推荐省“芙蓉人才”、“三尖人才”等项目25项,储备省企业科技创新团队14个,3家企业科技人才获得省“三尖人才”项目立项,新增5家省专家工作站,5家省博士创新站。三是服务了创新主体。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30余次,开展线下科技培训7002人次,推广技术成果196项,帮助服务单位争取项目资金1718万元。
5.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亮点纷呈。一是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了技术需求、成果供给、要素服务“三张清单”,打造了线上“科技超市”,汇聚专家人才700多名、科技成果3000多项,政策信息需求2000多条。二是开展对接活动。市委书记罗毅君带队赴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对接交流,拜访了李建成、贺福初等院士专家,邀请西安交大、国家蛋白质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省内外100余名专家团队来常调研指导。开展校企交流“双进双促”行动,组织100多家中小企业走进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征集到108项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交给高校。签订产学研协议180余项。三是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招商。以新能源和新材料、合成生物学制造产业为重点,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进招商工作,拜访了可瑞生物、中熵科技、上海肽领、长沙科力智科技等科技型企业,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教授博士的招商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邀请齐禾生科、安琪酵母等10多家企业来常投资考察,成功招引北京中熵科技发热膜项目落户临澧县、长沙科力智科技智能化新能源生产装备零配件项目落户经开区,签约金额1亿元。
二、下阶段工作措施
针对提案中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我局目前已经着手推动的工作和后段工作措施如下:
1.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一是紧盯创新主体提质扩量。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企业培育库,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上市”的梯次培育库,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科技型企业业务培训活动5场,对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与工信、税务、统计等多部门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开展高企的复核和抽查等工作。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鼓励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紧盯补链强链,建立科技招商项目信息库,加强跟踪服务,全年招引重大科技产业项目2项以上。二是靶向突破关键技术。围绕“4+3”产业等重点领域,继续凝练常德“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帮助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围绕23条细分产业链,支持头部企业申报科技重大项目、重点研发科技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研发财政奖补等资金支持,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擎作用。三是强化政策奖励激励。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引导企业投入创新,引导、集聚政府和市场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切实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对之前参加国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企业和项目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在项目申报、政策激励等环节重点支持培育。服务指导企业申报各类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加大省研发奖补资金申报跟踪服务力度,力争企业研发奖补政策应享尽享。
2.着力培育未来科技力量。一是优积极搭建高能级平台。全力推动湖南省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德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与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指导常德经开区、津市市建设一批合成生物学中试基地。构建以“四大实验室”为引领、重大科技平台为骨干的创新平台体系,争取省“四大实验室”在常德布局更多分中心。继续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指导企业建立内部研发机构。二是提升创新孵化能力。加大与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芙蓉实验室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启动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长沙)孵化飞地、(深圳)科研飞地建设,打造“异地孵化、常德转化”机制。加强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日常督导和调度,拓展其在创业辅导、资源对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三是充实人才储备。探索人才引培的新模式,强化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等的深度合作,推动合作项目化、公司化。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积极引导申报省、市科技人才项目。
3.着力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一是做优做实“三张清单”。完善技术需求、成果供给、要素服务“三张清单”,充分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西安交大常德协同创新研究院的作用,推动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的精准匹配,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交流,力争签约落地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突出科技金融支撑。进一步规范县市区科技部门、运营管理机构、合作银行的职责,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动贷款扩面提额。推动市科创引导基金落地。
4.着力服务科创人才引培。一是提升人才服务质效。“面对面”为企业宣讲人才政策,详细了解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放大科技项目聚集科技人才“强磁场”作用,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科研能力。组织科技人才参加省市各类人才培训班,加速科技人才知识更新,提升其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5.着力优化科技服务创新。继续组织开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提高科技政策知晓度,扎实落实各类科技政策,推动高企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涉企优惠政策落实落细,精准发力为科技企业减负。会同工信、税务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科技惠企政策集中辅导培训,上门做好精准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