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山下“种风景” 让乡村留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始终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缕情怀。乡村,永远是寄托这缕情怀的梦幻家园。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升级,乡村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桃源龙潭镇杜家坊村秋意浓
9月3日,赌博平台农林科学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张平喜副院长,市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李树举研究员一行来到桃源县龙潭镇杜家坊村,参加“桃源县龙潭镇杜家坊村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湖南文理学院、博彩平台推荐农林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揭牌现场会”活动,再次走进桃源这片熟悉的土地,所见皆为美好。
市科技特派员团队张平喜副院长讲话
正如市科技特派员团队张平喜副院长所说,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措施,还要有特色,更要有温度,要更多地在保留原汁原味,在一街一巷,一墙一屋细节上做文章,让农村就是农村,让乡村留住乡愁。驻村一年多来,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为杜家坊村谋划、会诊,共同探讨乡村振兴新路子,会上,张院长还给出了打造品牌促发展、合作扶持促发展、依靠自身促发展等六大建议,为杜家坊村的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市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李树举研究员讲话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擘画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美丽蓝图。市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李树举研究员讲话,他说,杜家坊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挖掘地方特色,坚持绿色发展”为标准,大胆创新突破,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魄力,还要有“实实在在,因地制宜”的举措,更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温度,真正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愁留下来,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以党建促科研”“双联共创”计划,就杜家坊村当前产业发展的困惑共同思考、一起探讨,提出以杜家坊“稻薯猪”为主导产业,以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上,做强做大桃源黑猪品牌。
龙潭镇党委书记李伟讲话
龙潭镇山清水秀,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坚持以红色+绿色,文养+康养发展的基础上,杜家坊村作为该镇示范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接下来,将致力于以引、产、销一条龙为主线,组建团队,专业管理,逐步将龙潭镇村村联动,形成本地独有的自然、人文、产业特色,着力打造品牌......镇党委书记李伟讲话。
杜家坊村党支部书记邹志文做简要汇报
“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的杜家坊村,是一个自然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398户,1360人。耕地面积1900亩,版图总面积19平方公里。由原杜家坊村和左家溪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十多年来,杜家坊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位领导和部门的帮助下,杜家坊做了一些关系发展、关系民生、关系未来的大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家坊村党支部书记邹志文汇报了近年来杜家坊村所取得的成绩和近期发展规划,并就目前的难处做了汇报。希望通过研讨会指一条明路,献一份良策,注一席正能量,通过乡村振兴把杜家坊村建设成强村富民之地。逐步引进社区管理机制,用小集镇建设布局,社区管理模式,构建美丽、富裕、幸福新村庄。
市科技局调研员曾辉讲话
曾调谈了几点感受,并表示,科技部门将结合杜家坊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推介给与科技方面的支持。
湖南文理学院邓爱华博士、副教授邓爱华讲话
作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邓博士代表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对杜家坊村的发展表示将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
老领导代表郑兴进讲话
县老领导代表郑兴进对近年来杜家坊村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杜家坊村鼓与呼,谏言献策。
县人社局副局长陈文军讲话
“希望老领导、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继续支持杜家坊村的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2021年市乡村振兴首年,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精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升级”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努力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建设风情乡村。”县人社局副局长陈文军表示,作为后盾部门,将继续关注、支持杜家坊村的发展。
老支书介绍,在杜家坊村这样风景优美、环境适宜的地方,有抚琴山的传奇故事,有合作社的特色产业,更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由村集体牵头成立的桃源县抚琴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罗汉果、菊花、葛根等多种经济作物,建设烘烤厂房1000平米。目前正在开展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发展黑猪养殖。
湖南文理学院授牌仪式
挂牌仪式现场
简短的授牌挂牌仪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一直深耕美丽乡村的产业发展与提质升级,结合乡村实际,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提升宜居品质、留住村庄韵味、传承乡村文化,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满意度。他们知道,乡村振兴要做好“美环境”“种风景”这篇大文章,以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创新创业群体集聚发展,他们,一直在路上......(桃源县科技局 摘自安子传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